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热稀释漂浮导管:监测肺动脉压的金标准

日期:2022-08-02

 
热稀释漂浮导管又称Swan-Ganz导管(简称漂浮导管、右心导管等),由Swan和Ganz两位教授于1970年发明,可用于测量人体肺动脉压、肺动脉楔压、右房压和心输出量等,还能通过抽取相应部位血样以获取混合静脉氧饱和度SvO2等。因此,热稀释漂浮导管在血流动力学领域具有重要的临床监测地位。

 

近年来,热稀释漂浮导管也被广泛运用于“右心导管检查术”(简称RHC),而右心导管检查术的常见应用就是确诊肺动脉高压(PH)。

 

肺动脉高压(PH)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在英国发病率为97/100万,欧洲患病率约15-60/100万。我国尚无PH的流行病学数据,但是国内人口基数大,潜在患者数不容小觑。由于肺动脉高压症状缺乏特异性,早期通常无症状,仅在剧烈活动时感到不适,若PH患者未能获取相应的治疗,最终会导致死亡,因此对肺动脉高压的筛查与确诊对预后有着积极影响。

 

 

 
 
根据“RHC(右心导管检查术)是诊断和评价PH(肺动脉高压)的标准方法”——中国肺动脉高压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版),通过右心漂浮导管检查术可获得血流动力学数据,有助于判断有无心内左向右分流、评价对肺血管扩张剂的反应性和制定治疗策略:

 

  • 鉴别肺动脉高压的类型及判断肺动脉高压治疗的疗效;

  • 是否存在左向右分流相关的肺动脉高压;

  • 测量肺阻力,肺动脉压力,以及心输出量;

  • 协助诊断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狭窄、心包疾病、肺动脉瓣狭窄、梗阻性肥厚性心肌病等;

  • 中高危以上肺栓塞时向肺动脉滴注溶血栓药物治疗肺动脉栓塞有重要价值;

  • 另外在心衰患者中,测量心衰患者的心输出量,中心静脉压等指导临床治疗等。

 
 
 
新加坡柏越Bioptimal(原新加坡柏盛国际重症产品事业部BIOSENSORS INTERNATIONAL CCP)是国际知名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巨头,深耕重症耗材行业30多年,打造了压力传感器、热稀释漂浮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双极临时起搏导管等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产品的研产供销一体化闭环。2020年该品牌被普博医疗重金收购,该收购事件的完成,既象征着中国已经具有有具国际先进水平的热稀释漂浮导管产品线,也代表着中国医疗科技企业已经登上国际耗材舞台。

 

RHC(右心导管检查术)是一种创伤性、侵入性检查,操作过程复杂,而世界各地医疗资源、规培标准以及操作习惯不尽相同,热稀释漂浮导管经常面临“床旁”环境下的“盲穿”操作风险:在置管时,常因漂浮导管漂错位置,而导致患者肺动脉破裂风险大大增加。

 

新加坡柏越Bioptimal自主研发的全球独家专利技术——安全气囊阀(美国专利号:5,007,919.),若漂浮导管尖端漂移到肺动脉小分支时,如末端球囊充气,将自动激活外部安全气囊阀,视觉警示操作者,从而大大降低肺动脉破裂风险,提高操作的安全性和操作体验。
 

 

 

安全气囊阀(美国专利,专利号:5,007,919.)

 

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产品设计,除了满足患者的个性化设计、安全设计外,从底层设计上还需要考虑如何降低患者的医疗负担。柏越产品设计团队为每一款热稀释漂浮导管产品提供了穿刺鞘组和污染防护套组合,既避免了穿刺鞘组不匹配风险,还能有效降低患者医疗负担,提供临床完美使用体验。

 

 
 

来自麻醉、ICU等领域专家以及呼吸、心内、肺血管等肺高压领域专家,均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漂浮导管应用的安全性,尤其是操作阶段,潜在的“肺动脉破裂”风险应始终被重点关注。随着临床对热稀释漂浮导管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和监测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预见,更安全、更易用的漂浮导管将进一步赋能血流动力学监测与肺动脉高压诊断,改善患者的预后。